保护和传承中国古老手工艺品是活动的关键目标

北京,2023年10月11日–第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10月12日至16日在四川省会成都举行,这是促进高水平对话和交流的国际平台。

彝族服饰展示
彝族服饰展示

自2007年创办以来,这一两年一度的节日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的大型文化盛会。2009年,它获得了当时文化部的批准,永久驻扎在成都。

本届博览会主题为“共享约定共同践行,深化文明互鉴交流”,重点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周年。博览会将设有世界非遗、中国非遗、四川非遗和云非遗四大板块。

来自美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就非遗保护以及《非遗公约》二十年来的实施情况分享见解。

此外,来自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个非遗项目及约5000名嘉宾和传承人也受邀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史泽毅表示,自创办以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已举办各类活动2000多场次,介绍非遗项目9000多个,吸引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约6万名代表,以及约2000万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已成为国内外社会公认的国际盛会。

史泽毅说,博览会体现了中国政府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和非遗保护的践行者,肩负起使命的决心和关注。这是一次交流经验、展示中华民族绚丽优秀文化、促进国际合作的全球盛会。

四川因其物产丰富而闻名,拥有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景以及多样的文化。四川14个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四川在实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非遗创新转化发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等关键项目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

目前,四川拥有8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蜀绣、格萨尔史诗传统、藏戏、羌年、德格木版画技艺、藏医浴疗仪式、四川皮影、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和蒙山茶树栽培技艺。

四川还拥有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2项省级项目,105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6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华珍,藏族,出生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山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传统藏族织绣。

做过摄影记者的杨华珍,亲历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级文山大地震,她赶往灾区记录灾后景象。倒塌的房屋和绝望的灾民让她痛苦不堪,她想帮助同胞重建家园和生活。

经过深思熟虑,她辞去工作,组织了18名当地熟练的刺绣工匠,启动了一个旨在增加收入和重建家园的项目,这导致了阿坝藏族传统织绣协会的成立。

这些刺绣工匠来自藏族和羌族,他们汇聚了不同的刺绣技艺和风格,然后创造了藏羌织绣,这是一种结合藏族织绣和羌族刺绣(两者本身都是国家级非遗)的新艺术形式。杨华珍认为,通过生产,传统手工艺可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与时尚相结合,为服装增加艺术价值,提高审美品味和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时尚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为其打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她补充道。近年来,杨华珍与Shu Uemura、星巴克、环球影业、爱马仕等国际品牌进行知识产权许可合作,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工艺受到关注。

位于成都崇州市大明镇竹艺村得名于国家级非遗竹编,即大明竹编。

多年来,村里坚持“文化立村、艺术亮乡”的理念,将休闲业态、消费场景、体验空间融入成都林盘式风貌传统村落,将竹编转化为发展文化旅游的手段。

这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可访问、可参与、可体验的平台,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该村现在拥有乡村风景和艺术,特别是竹文化展示空间,如竹编博物馆、竹艺广场和武根山竹艺公园,构成了“国际范、成都韵、竹编情”的本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