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1月6日 — 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衢州,是伟大中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直系后裔的第二故乡。该市不仅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利用其文化遗产推动现代化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以古为今、以文化为牌的远见卓识。
为准备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的庆祝活动,中国传媒大学(CUC)在北京举办了“解读中国现代化之路研讨会系列”,东盟国家和东盟中国理事会的一些外交官出席并参加了10月26日至28日期间对衢州的考察,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当地经验,并为东盟国家的发展汲取灵感。
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地理和文化上关系密切,这些成功经验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更深,专家和外交官一致认为。
古今并存
衢州成功实践历史文化与现代化融合的第一个例证就是随处可见的“南空爷爷”卡通形象,这是以孔子为原型创作的可爱生动形象,出现在机场、学校、街头商场等各个场所。
这一形象不仅重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在该市各个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长存精神。
参观团的大使在参观衢州孔子家族庙–南宗孔庙后,更深入了解到这一点。
“我们参观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衢州城,尤其是在文化保护与发展现代化方面。我认为我们从衢州城保护孔子家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中学习到很多,也了解到孔子家族从中国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历史。这很有趣,我们可以借鉴,或者至少学习一个城市如何同时保护文化又现代化。”东盟中国理事会教育、文化和旅游部主任Hadi Tjahjono告诉环球时报。
许多外交官也被衢州人继承古老孔子精神的同时追求现代繁荣所感染。
在代表团看来,衢州提供了一个生动例证,中国是如何利用现有文化优势推进现代化,并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现代化重视绿色、和谐、生态与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
代表团中的一位外交官以衢州柯城区的玉洞村为例解释了她对此理解。起初,这里只是几位爱好绘画的村民自发聚集学习交流。到了新时代,地方政府并没有强制限制农民的创意爱好,而是给予支持和舞台,让他们发挥才华。
几十年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现已有300多名800余村民擅长绘画,这一技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产业。该村今年3月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列入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录。
据报道,玉洞绘画村2019年集体经营收入约10万元,2022年增长到112万元,带动了当地经济。2022年,与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超过2000万元,帮助村民就近就业。2019年,产值约800万元。
这位外交官告诉环球时报,她被玉洞村一句墙上的话深深打动:“文化也是增长和生产力的源泉,它能带动大众走向繁荣。”
玉洞的成功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更深层次的社会转型
衢州只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不仅旨在促进城市物质变革,更在于更深层次社会转型包括文化和环境转型的许多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