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25日–“自由和爱对我来说是珍贵的;我的生命,我献给你,甜蜜的爱,为了你,然而我为自由而献出爱。”
这一定是在中国最著名的外国诗之一,因为这首革命诗人的作品在20世纪初动荡的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即使在今天,佩托菲的雕像仍然站立在上海鲁迅博物馆广场前,欢迎数百万中国游客,以纪念中国和匈牙利之间的传统友谊。
100年后,一个19岁的匈牙利女孩跋涉数千英里到达遥远的东方,定居在北京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希望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然后带着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回到她的家乡。
“我梦想着回布达佩斯当一名翻译,成为中国和匈牙利之间的桥梁,” Hu Lingyue,其中文名为胡灵跃,她告诉环球时报,她现在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习,获得全额奖学金。“学习和生活很忙,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用中文搭桥
这名年轻的匈牙利女孩与中国的纽带始于她7岁时第一次听到中文。她在布达佩斯匈牙利-中文双语学校的课堂上爱上了中文,一种“特殊的语调和漂亮的书写”的语言。
匈牙利-中文双语学校校长Zsuzsanna Erdelyi告诉环球时报,她预计新的学期将有530多名学生在12个年级和20个班级回来。
这是中东欧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学校,使用中文和本地语言进行教学。
Erdelyi回忆说,当双语学校于2004年9月成立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中文母语者或混血儿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在匈牙利对学习中文的兴趣日益增加。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获得了动力,从那时起,发展一直没有中断,”Erdelyi说。
“今天,大多数学生都是匈牙利籍,他们每周学习中文5个小时。”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许多学生已经通过了中文高中毕业考试和高级高中毕业考试。他们中一些人甚至作为奖学金生前往中国,”Erdelyi说。
由于学习中文的强烈热潮,这所学校在匈牙利非常受欢迎,副校长Szilvasi Csaba告诉环球时报:“父母找到我们,他们想让孩子在这里学习中文。”
自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文标志在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等中东欧国家的街道上越来越常见。
在布达佩斯费伦茨·里斯特国际机场着陆,您将在前往该市的路上看到中文指示牌。在布达佩斯,汉字很容易在公交车票售票机上发现。
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街道上,环球时报记者被一位中年当地人用“你好”招呼,他声称他可以说一点中文。
友好交流
对于17岁的塞尔维亚女孩Jana Todorceska来说,学习中文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而且可以了解中国5000年历史中的许多有趣方面,如茶、书籍、古代哲学、现代音乐、电影等等。她通过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参加了许多茶艺课程。
“它融合了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茶与儒家礼仪概念、佛教禅宗和道教享受生活及保健的结合,”该学院中方院长陈秀解释道。
随着中国茶饮料如奶茶的普及,茶店开始在这些国家的街道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年轻的匈牙利人不仅喜欢中国电视剧和奇幻剧,如刘亦菲主演的《如懿传》,而且还自发地用匈牙利语字幕为这些节目配音。
他们喜欢穿汉服,并cosplay热门网游原神的人物。
在希腊,年轻人和学生对中国艺术、诗歌、小说和犯罪悬疑故事有浓厚的兴趣。
“中希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使两国人民日益亲近,”雅典大学教授、中希古代文明中心主席Stelios Virvidakis说。“前景广阔。还有无限的可能性尚未开发。”